top of page

關於大稻埕

  位於台北(艋舺和新莊),每遇械鬥事件,便有不少人逃抵大稻埕,陸續建立起「漢人居住區」。因信仰為文民的契機,便於大稻埕建立霞海城隍廟,標誌著該區已經慢慢進入一個嶄新的年代。
      兩次英法聯軍之後,清廷與列強簽訂條約,開放台灣安平、淡水等港口為國際通商港口,淡水正式開港。

        艋舺因為河沙淤積,市況漸衰,船隻大都停靠在大稻埕。而大稻埕逐漸取代艋舺,成為北台灣的商業貿易中心。又因台灣縱貫鐵路的全線完成,更加彭勃發展。
      日治時代中期以後,大稻埕市況的繁榮,日本人極力以西方的都市計畫觀念所建設的「城內」取代。可惜此觀念並未引入「城外」,導致城內逐漸成為日本人統治重心,城外的大稻埕則陰錯陽差地成為臺灣人的「本島人市街」,便是今日人們所說的大稻埕,也保留了最原始的街道景觀與生活樣貌。

bottom of page